主页 >中国院子——南方20号院:涵虚朗鉴

中国院子——南方20号院:涵虚朗鉴

2019-05-10 10:33 半岛网 阅读(373546)

【涵虚朗鉴】

原址:福建省南平市漳墩镇

风格:赣派

年代:清代

结构:二层砖木结构

面积:总建筑面积约566.27m²,一层面积为400.64 m²,二层阁楼面积为165.63 m²。

建筑原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漳墩镇,始建于清代,为二层砖木结构,总建筑面积约566.27平方米。其中一层面积为400.64平方米,阁楼层面积为165.63平方米。

▲20号院外观全景

漳墩镇历史悠久,是小白茶的发源地,也是中国贡眉白茶故乡,清乾隆三十七年南坑村萧氏兄弟始创白茶,漳墩贡眉白茶畅销东南亚各国与港澳台地区,众多漳墩及其周边地区百姓因生产、贩售茶叶而发家致富,出现了大量建设大气、修饰精美的民居,有些跨越岁月风霜留存至今。

漳墩白茶历史

漳墩白茶的创制时间是清乾隆三十七年(1772年)。据《水吉志》记载:“白茶”在水吉紫溪里(今建阳市漳墩镇南坑)问世。这个时间比福鼎用大白茶芽制作白毫银针的1885年,早了一个世纪,更不用说比政和制作白毫银针的1989年、制作白牡丹的1922年早多少年了。

据萧氏后裔萧乌奴回忆,南坑白茶是其祖父萧苏伯的父辈在无意之中创制的。自1773年12月爆发了有名的“波士顿毁茶事件”之后,作为武夷茶中的南坑茶自然也受波及,价跌滞销,效益低落。面对茶园,萧氏兄弟无心经营,半采半荒。就连原先制作绿茶、乌龙茶的传统半发酵工艺也懒得去做,为省工省炭,采摘下来的茶青不炒不揉,半晒半晾后出售。此种由幼嫩茶芽制作而成的茶叶,因披满白毫,茶商便称其为“白毫茶”,又因出产南坑,故又俗称“南坑白”。

南坑白进入市场后,行情看好,这也使得水吉成了白茶外销的集散地。清光绪年间(1875—1909年)香港、广州、潮汕茶商在水吉开办茶店就多达60多家。据《茶叶通史》载:“1936年水吉产白茶1640担,约占全省白茶出口的48.17\%。1940年核准加工水吉出口白茶3600箱(其中白牡丹950箱,寿眉2650箱),占全国侨销茶的三分之一。”

该栋建筑得名来自《圆明园四十景图咏》的乾隆御诗《涵虚朗鉴》:

涵虚斯朗鉴,鉴朗在虚涵。

即此契元理,悠然对碧潭。

云山同妙静,鱼鸟适清酣。

天水相忘处,空明共我三。

得名亦出自唐无名氏《水镜赋》:“利济者水,涵虚者镜。怀朗鉴,遇物无心,处下流,通而不竞”。涵虚意为包含天空,指天倒映在水中,意指胸怀宽广、包容万象。朗鉴指明镜,寓意能够明察秋毫、洞察是非。

建筑外观粉壁黛瓦,东西两侧马头墙呈现阶梯状跌落,五岳朝天,墙上设有披檐以护墙身。入口为砖砌门楼式,门楣上有浅浮雕花草装饰,与徽州民居的门楼有相似之处。

▲20号院复建资料图

内部结构为单串堂厢式布局,纵向层层引深,以门房、前天井、正堂、后天井为基本序列串联虚实空间,形成具有秩序感的空间群组。

▲内部结构

建筑后墙的迎面影壁上,嵌有司马光砸缸图的砖雕。《宋史》载:“光生七岁,凛然如成人,闻讲《左氏春秋》,爱之,退为家人讲,即了其大指。自是手不释书,至不知饥渴寒暑。群儿戏于庭,一儿登瓮,足跌没水中,众皆弃,光持石击瓮破之,水迸,儿得活。”雕刻此故事与院内,是屋主人希冀能够将弘扬善举作为家族传承。

微信截图_20190510103000.jpg

▲内部司马光砸缸故事砖雕

内部梁架结构为穿斗式。正堂使用柁橔或者立柱安置于穿枋上,上托虹梁或直梁,雕刻线条皆有彩绘,局部沥金处理,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木质美感。

▲正堂的穿枋结构

轩廊的雕刻也采用类似做法,大部分雕刻为植物卷草纹样,这也许源于漳墩人对茶叶的敬畏与感恩。

整体木构着重突出木质本色,仅在雕刻纹饰处施彩色,卷草涂绿,边缘点金,古朴典雅中不失华美生动。

    ▲轩廊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▲卷草纹雕刻  

涵虚朗鉴展现了闽北居住特征及建造装饰工艺水准,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当地传统社会的生活习惯、审美倾向和精神需求,以鲜明的个性诠释了当地的生活习俗与人文思想。

回到顶部